人物介绍

河南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专注珠宝玉石二十年

Henan Jewelry Trade Association dedicated two decades jewelery

姜建

发布时间2025-07-21      浏览量:115

河南省玉雕大师 | 姜建:顺色取形,因料施艺

姜 建,男,1992年生,河南省镇平县人,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。自幼受浓厚玉雕氛围熏陶及父辈影响,对玉石雕刻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。2010年在广东四会拜赵新生为师,学习玉石雕刻技艺;2017年创立“姜氏玉忆工作室”,担任首席设计师。

创作风格:
以和田玉为材,以刀为笔,与石对话。创作核心在于 “顺色取形,因料施艺”——尊重玉石天然的皮色、肌理与气韵,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意融合。以深厚的传统底蕴为根基,融合现代审美理念,在玉雕创作领域不断探索与突破。作品题材广泛,尤以山水、花鸟、人物见长,造型生动,意境深远,刀法细腻传神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
代表作品与成就:
2019年,中国玉石雕刻“玉华奖”,《四季平安》优秀奖;
2020年,中国玉石雕刻“玉华奖”,《一路高升》优秀奖;
2021年,中国玉石雕刻“玉华奖”,《空谷幽兰》优秀奖;
2023年,中国玉石雕刻“陆子冈杯”,《观音》金奖;
2024年,中国玉石雕刻“陆子冈杯”,《御龙观音》银奖;
2024年,中国玉石雕刻“陆子冈杯”,《御龙观音》银奖。

艺术感悟:
1. 摘色巧雕,天人合一

和田玉的皮色是天地赋予的“画布”,我擅用 “摘色”技法,依色分层、随形就势:或留红皮为锦鲤鳞波,或借墨点作虫翼翩跹,甚至将玉料中的绺裂化为枯枝残荷,以瑕为瑜。每一处色彩皆非偶然,而是与题材共鸣的契机。

2. 花鸟鱼虫,生机入石

题材多取材自然生灵:蜻蜓驻荷尖的刹那灵动、喜鹊登梅的吉庆寓意、游鱼浅戏的水韵朦胧……我追求 “动静相生” 的表达——通过线条的曲直对比、虚实的取舍,在坚硬玉石中雕琢出柔软的生命感。例如以薄胎工艺表现蝉翼通透,以深浮雕突出花蕊层叠,使作品既有写意之趣,又不失工笔之精。

3. 以玉载道,器以养心

玉雕不仅是技艺,更是心性的修炼。在反复打磨中,我常感玉与我互成知己:“玉质愈坚,我心愈静;雕琢愈细,意境愈深。” 创作时需忘物我之别,如庄子“庖丁解牛”般依乎天理,进刀若有神助。最终所求并非征服玉石,而是让藏于石中的魂灵自然苏醒。

“琢玉即琢心”——每一件作品都是与时间的对话。原石沉默千年,一朝遇人而焕生机;匠人亦在凿刻间褪去浮躁,学会敬畏与等待。我愿以刀为媒,将东方美学中的 “空灵”与“留白” 融入方寸之玉:不追求繁复堆砌,而以一虫一叶、半水半云引观者入境,见天地,见众生,亦见自己。最终所求,不过是让玉石开口,说出它本该诉说的故事。


《玉上菩提境》和田玉


一块和田青白玉,温润内蕴,清雅如水,却偏偏在某个角落悄悄浮出几抹翠色——这灵动的自然痕迹,突然在我心中化为了菩提树上悄然栖落的小鸟,枝下则端坐着一位沉静入定的老人。于是,一段玉与禅的对话,便在这石与刀的碰撞中缓缓展开。

创作灵感:天地造化与心源的回响

灵感的源头,一半源于大地馈赠的天然璞玉。那青白底色,如无垠天穹般澄澈,更如岁月沉淀下的智慧底色,沉静而厚重。而那几处翠色,则如天意挥毫点染的生机,是生命突然迸发的灵光。另一半则源于内心对东方哲思的向往:菩提树下顿悟的佛陀,山林间静坐冥想的智者……于是,当自然之玉与人文之思相遇,便催生了这方寸天地间的菩提之境。玉的温润仿佛为禅意铺设了柔和的底色,翠色的跃动则如智慧之光的闪现,二者浑然天成,共同呼唤着那场天地与心灵的共鸣。

创作主题:刹那即永恒,动静本无间

作品欲在玉石之上凝固一个“悟”的永恒瞬间,更揭示动与静之间深藏的生命真谛。菩提树虬枝盘绕,如岁月刻痕,亦如生命轨迹的隐喻——它扎根大地,枝条却奋力向上伸展,仿佛承接天光,在方寸玉料间撑开一片繁茂的精神苍穹。树下老人凝神入定,衣袍的褶皱仿佛由大地的呼吸自然形成,他静默如磐石,但灵魂深处却如树根般在静默中汲取天地精华。枝头翠鸟,则是天地赋予的灵性焦点:它微微振翅,似欲鸣唱,又似将飞未飞,正是这“动”的刹那,凝固成玉中最灵动的音符。这鸟儿的“动”,与老人的“静”,菩提树的“恒”,在矛盾中达成和谐——生命本就在这动与静的交织中流转不息,而真正的“悟”,便是洞悉这动静无别、刹那即永恒的宇宙韵律。

创作构思:因材施艺,以刀为笔绘禅心

构思的核心,在于让天然玉色与人工巧思浑然一体。那抹翠色是造化的恩赐,被悉数珍重地雕琢成枝头小鸟,它的每一片羽毛都因玉色深浅而自然灵动,宛若天地亲自执笔点染,成为整个画面最鲜亮的生命注脚。菩提树的雕刻是力量的凝聚:树干苍劲虬结,刀锋在青白玉上刻下深邃的纹路,仿佛能感受到玉脉的搏动;枝叶则层层叠叠,以薄意浅雕甚至逆光透雕之法,营造出光影穿透叶隙的繁茂与通透。树下的老者,体态沉稳如山,面容在简练含蓄的刀工下透出内敛的智慧光芒。他的衣袍线条舒缓,与盘错树根融为一体,仿佛是从大地深处生长而出,又在静默中回归大地本源。整件作品,是自然玉料与人文哲思在雕刀下的完美共生。

当玉的温润包裹了菩提的苍劲,当翠鸟的灵动凝固了禅心的寂静,这件青白玉雕便不再仅是掌中之物。它凝固了树影、鸟鸣、老者的呼吸,让刹那顿悟的澄明瞬间化为永恒。它无言地立于案头,却以玉的温润与禅的深邃,在方寸之间照见天地,让观者得以片刻栖身于喧嚣之外——此乃玉魄禅心共同构筑的永恒菩提境。

《三色妙境》和田玉


三色妙境:玉中观音的慈悲与庄严

一块和田三色玉料横陈案头:凝脂般的白,如雪峰初霁;一抹翠色似春水初生;深沉的紫气若暮霭中的霞光——这天地孕育的色彩交响,在我心中骤然化为观音垂慈、莲华生香、背光庄严的殊胜之境。刻刀轻触玉胎,一段承载着信仰与美学的造化之舞悄然启幕。

创作灵感:三色天工与慈悲愿力的共鸣

灵感的泉涌,始于这方天赐玉璞的天然禀赋。那纯净无瑕的白色,是圣洁与慈悲最贴切的物质化身,非此不能托起观音的庄严法相;那灵动鲜活的翠色,恰似莲池初绽的生机与希望,是清净佛性的天然隐喻;而那深邃尊贵的紫色,自古便是祥瑞与神圣的象征,其浑厚的光华,为佛光普照提供了绝妙的注脚。三者汇聚,宛如法界因缘具足。与此同时,源自敦煌壁画中观音的静谧慈容、宋代白描中流畅的衣带当风、以及佛经中关于莲华象征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深刻启示,共同在心底激荡。当自然造化的瑰丽色彩与人文信仰的崇高意象相遇,一尊承载无边慈悲与无上智慧的玉观音便呼之欲出。

创作主题:妙相庄严显慈悲,三色辉映证菩提

作品的核心,在于凝固观音菩萨“寻声救苦”的慈悲本怀,并借玉之三色,具象化展现佛法的清净、智慧与庄严。白色观音法相是主题的灵魂:其盘坐之姿如须弥安住,传递无上定力;低垂慈目与温婉面容,是“千处祈求千处应”的悲悯凝视;右手托起的净瓶,盛满甘露法水,象征涤荡尘垢、普润群生;左手轻拈的翠色莲苞与荷叶,则是最精妙的点题——莲乃“花开见佛性”的圣物,此未放之花苞,既寓意众生本具的清净佛性(菩提心)有待开发,也暗含无限生机与未来圆满的希望。背后升腾的紫色背光,以祥云烘托神圣,以火焰纹饰(常代表智慧光明)象征般若之智的无边炽盛。白(清净法身)、翠(生机佛性)、紫(智慧光明)三色交融辉映,共同构筑了一个具象化的“人间净土”,宣说着悲智双运、自性本净的深邃佛理。

创作构思:随色赋形,以刀代笔演大千

构思的精髓,在于极致地“尊重玉色,因材施艺”,令天然色彩成为叙事的主角:

1.  圣洁法相: 最纯净的白玉部分,精雕观音主体。体态丰腴优雅,线条如行云流水,衣纹褶皱自然垂落,仿佛自带清风。面容刻画尤为精微,低垂的眼睑、含笑的唇角、饱满的耳垂,无不传递着宁静深广的慈悲。净瓶通体莹白,光素温润,仅以完美弧线示人,彰显圣物之纯粹。

2.  生机莲华: 玉料中最灵动跳跃的翠色,被悉数用于雕琢那支被观音轻拈的荷花。花苞含羞待放,荷叶舒卷有致,叶脉以极细阴线勾勒,仿佛能感受到汁液的流动。翠色深浅变化被巧妙利用,花尖略深显其娇嫩,叶心稍浓示其生机。这一抹翠,是整件肃穆法相中最鲜活的生命符号,是“烦恼泥中生清净莲”的绝妙视觉诠释。

3.  庄严佛光:深沉浓郁的紫色部分,被整体构思为观音身后恢弘的背光。采用高浮雕与镂雕结合的手法:外层祥云缭绕,云头饱满翻卷,营造升腾之势;内层火焰纹饰线条灵动跳跃,由中心向四周辐射,象征智慧光明遍照寰宇。紫玉的天然深邃感,强化了背光的神圣与威严,与白色观音形成强烈的视觉与精神对比,托举出无上的尊崇感。祥云与火焰的间隙,通过透雕营造光影穿透的效果,使厚重的背光不失空灵。

当刻刀停驻,这尊三色观音已不仅是玉石的雕琢,而是一场色彩、信仰与工艺的完美共振。白色的圣洁承载着无量的悲心,翠色的莲华孕育着不灭的希望,紫色的光焰昭示着无上的智慧。它静立于案,以玉之温润涵容佛之慈悲,以匠之虔诚凝固法之庄严。观者凝眸,便仿佛能听见净瓶甘露滴落心田的微响,看见那翠色莲苞终将在觉悟之光中粲然绽放——此乃三色妙玉构筑的永恒慈悲道场。